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海南分公司 王国玺专访二期人物 王国玺/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总经理 人物简介: 王国玺,祖籍山西平遥,工学硕士、高级工程师,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总经理。上海建科咨询为隶属上海市国资委、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(集团)有限公司的国有公司,业务包括施工监理、项目管理、招投标代理、造价咨询和工程咨询等。 Q.能为我们大致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经历吗? A:我太原出生、太原长大,太原理工大学工民建专业毕业,在省建工作近十年。公派去了日本,共六年,后两年读了硕士,毕业随后回国。 Q.当时是基于什么契机让您在工作了四年后选择攻考研究生?而且还是在异国他乡,困难程度想必比我们所能预想的更大。 A.其实很简单,自己只有将身份变成留学生才好把家带过来。当然了,能够上学提高一下自己,对自己的人生也是十分重要。谈到困难还不如说是水到渠成,在日本工作四年后,日语有很大长进,给考学奠定了基础。 Q.您初到日本的那四年,就职于什么企业?六年后考到硕士就马上回国了吗? A.刚到日本进的是一家日本建筑企业,从事市政桥梁建设的公司。 读完研后确实就面临一个分水岭,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有三个选择:一是继续读博深造;二是在日本就职;三是回国工作。那时我已经近四十岁了,如果继续读博,毕业时就是四十多岁,终究是要进入社会的,那个年龄太大了。至于留在日本就职,我认为人的生活方式是存在一定惯性的,如果当时选择在日本就职,那就是在日本定居,估计这辈子就都要放在日本了。所以我选择了谋求回国,签约鹿岛(上海),毕业后全家回到上海。08年汶川大地震,辞职入上海建科咨询赴都江堰进行灾后重建工作,2012年被派驻海南。 Q.在日本留学的那段经历对您的人生有什么影响? A.我认为那段经历对我自身影响很大。外面的世界看得越多,才会理解的越多。总的来说,在日本呆了六年,回国后又在日企工作了三年,我认为日本社会的和谐、日本企业对待工作的严谨与敬业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,丰富的经历可以使自己有自信接受工作的挑战。当然日本的经验也不能照搬,我们国家要复杂得多,工作中受到的牵制和制约使大家不能专注于为社会创造更高价值,而将大量的精力、财力消耗在外围。简单地讲就是:我知道如何建造好一栋建筑、做好一个项目,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才算把工作做好。希望和大家共同思考和提高。 Q.您刚接手时海南的分公司完全从零开始,面对这样的情况您当时计划以什么方式开拓海南市场? A.说到这个问题,就不得不感谢商会(海南省山西商会)为我们带来的帮助。开始一切都处于未知阶段。我公司和海集团航是战略协议单位,美兰机场西指廊扩建项目是我们在海南开端。找到了商会,对于我一个山西人来说就像是找到了在海南的组织,同乡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。黄竹镇的如意竹苑项目对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,不仅仅是因为业主是我们山西同乡,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在海南的家,找到了自己的生活。渐渐的,虽然生活在海南,但生活圈子几乎都还是山西同乡。商会无论工作抑或生活,都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共享平台,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商会于我而言意义非同一般。 Q.您认为上海建科海南分公司在海南行业领域的市场发展空间怎么样? A.市场空间我认为还是很好的,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标志性的项目,和本地的监理单位并不存在很大的竞争性。上海建科咨询有自己的品牌文化、自己的风格、自己的管理体系,始终坚持以一支独立力量的形式充分融入整个项目。所以我们在海南的项目,例如海航迎宾馆、美兰机场航站楼、葫芦岛的跨海桥等等,都是标志性的项目,都需要真正有技术力量、管理力量的单位去做,而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强项。现在看来,海南省的建设尤其是海口市的建设才刚刚起步,市场空间很大。 Q.您认为现阶段公司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? A.我认为就目前来看,公司在海南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。若说影响因素,最大的问题还是市场环境。我们这个行业,与国家经济形势是息息相关的,国家经济形势好时,基建项目大批量动工;但如果整个大经济形势不好的话,我们也必然首先受到冲击。举个例子,这两年我国地产业经济形势不太理想,而我们的工作又是以项目为导向的,这么一来就会导致部分项目不开或者缓开甚至停工,进而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。而且现阶段我国的监理行业还是强制监理,不完全是一个市场作用。但若将来国家政策导向取消强制监理,那我们这个行业则必然面临巨变。到那时,监理就会完全演变成一种市场行为,业主觉得有需要、有价值才会去请。当“请监理”是必须走的程序时,单位之间就会发生恶性竞争,盲目压价等等。一旦监理成为“非必要程序”,那么业主需要的是一支必不可少的力量,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对项目进行管理,替业主创造价值。那时的市场环境就会自然而然与现在的形成本质区别,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。 Q.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监理主要是针对项目的哪一块进行管理? A.简单解释,比如要盖一栋楼,首先要有业主,业主是掏钱动议的,但业主不是实际操作方,他得请设计单位将想法变成实际的图,有了图之后要请施工单位施工。设计管理、施工管理、政府部门的手续、外围配套等手续都可以请咨询单位来管理。不仅仅是监理,我们还可以提供代建、项目管理、招投标、造价咨询等与整个建筑体系相关的服务,监理要确保施工单位严格依照图纸施工,同时判断原材料是否合格、该隐蔽的工程是否隐蔽、施工进度、安全管理等等。每一步骤都必不可少,所以几个参建主体——政府、业主、设计、施工、项目咨询都少不得,其中项目咨询就是我们所从事的工作。 Q.公司在海南发展的这几年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? A.自然是有的。海南相较于较为发达的上海是有差异的,这些差异反应到我们这个行业就是监理单位在技术力量、管理力量,甚至思想上,都还有很大欠缺。说实话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这项工作,并不能给业主创造价值,这样就造成价格低廉,如此一来也便没有动力再去创造价值。所以这样一种市场风气、市场环境造成的恶性竞争,其最终后果是导致行业间的恶性循环,而业主单位也渐渐对监理单位失去信心。 因此面对这样的市场,我们想要做强做好,就更需要端正自身态度、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一个健康、正确的认知。我们公司的规模在中国来说应该算是首屈一指的,连年全国排名第一。但凡我们接手的任何一个项目,都必须保质保量全力应对,所以我们对项目配置的人员数量、质量、工作作风都直接的要求,绝不以低廉价格作为竞争点。但这一点主要较长时间的企业形象的培育,以求获得市场的认可。 Q.面对着市场现存或者未来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,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? A.我在这个问题上原则很明确——坚持做自己。业主选择我们,我们也选择业主,价值观相吻合时,就能轻松达成一致,目标一致地齐心协力做好项目。同时,我们也要树立自己的品牌。我们在海南所接手的项目,目前已树立的口碑还不错。投标时我们公司的价格可能比别人高,但我们的利润比别人少,有些项目甚至亏损,可为什么要坚持这么做?就是因为我们希望为自己建立一个高起点,同时也希望让市场知道我们的价值,我们是在“培育”这个市场,这是属于我们的品牌理念。 Q.您在人才招聘上都有哪些要求? A.因为我们每年都有很多招聘工作,还要定期到全国各高校招收应届毕业生,有时招聘就是相面、聊天,并不一定涉及技术方面的问题,但可别小看聊天,面试中任何形式的交谈都很关键,我可以从聊天过程中初步评断一个人的价值观、性格、工作背景等信息,而这些信息反映的就是一个人的资历,甚至人品。我在面试时比较在意应聘者的人品、能力、人生规划、职业规划以及笼统的价值观是否与公司理念相吻合,若不吻合,再好的人也留不住,所以首当其冲必须要是“适合”的;再者就是应聘者的资质及过往工作的业绩问题,因为依照我们公司目前的规划,是希望海南这边能尽快形成独立的子公司,公司目前还处于发展膨胀阶段,对人才渴求度极高,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对应聘者设立的门槛普遍较高。 其实管理一个团队根本不仅仅是所谓的规章制度那么简单,必须要因人而异、因事而已,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氛围。我觉得现阶段海南分公司这个团队还是非常团结的,团队之间与其说是上下属关系,更不如说是平等的同事关系,我们能各司其责就好了。 Q.您个人如何评价上海建科? A.我08年进入公司,从始至今,我始终觉得这是一家非常好的公司,这种“好”首先体现在公司能海纳百川、吐故纳新等方面。举个例子,我公司的领导大多数都不是上海本地人,我们都是所谓的新上海人,公司里主要还是讲人品、讲能力、讲态度、讲业绩。工作中主要还是看一个人的工作能力、态度、价值观是不是与公司的要求相符合,从自身的职业规划角度进行考量,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公司是很有发展前景的。从咨询行业来看,无论是否强制监理,咨询都是必须的、有价值的。总而言之,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,想要生存、想要发展,就必须坚持、坚信并不断地努力创造自身价值。 Q.您如何协调工作与个人生活间的平衡? A.工作不等同与生活,但确实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、分量颇重的一部分,所以“劳逸结合”很重要。一个人,即便个人能力再强,也必须意识到一旦进入社会、步入企业,工作便是一个团队共同的使命,无论规模大小,都应分解完成。不能让自己完全被工作吞噬覆盖,要维持一定的兴趣爱好,比如现在,我们组成了一个快走队,每天晚餐后快走5公里,对个人健康以及团队交流都很有帮助。
|